從猴抱貓事件談輿論對立–吱吱黨創立故事
2014年4月18日我被facebook網友標註在一則求救貼文,內容是壽山上長期關切流浪貓狗的志工將一張獼猴抱幼貓的照片po網求援 ,貼文描述該獼猴先前已經抓過2隻幼貓都因為無法進食死亡,志工們束手無策只好上網求援。
這篇貼文引起非常大的關注跟討論,留言內容也大多是對幼貓的同情以及對獼猴憤怒,網友反彈獼猴的情緒高漲,甚至出現不惜犯法也要將獼猴射殺來救貓的留言。
當下其實非常想為獼猴辯駁,可是我也明白當輿論風向一面倒地認為獼猴虐貓,無論怎麼解釋除了變成眾矢之的外,對事情沒什麼幫助,大家更不會因此理解獼猴抱貓的行為。
因此,我便與我父親討論,想盡辦法都要救下這隻貓,唯有如此我才有機會為獼猴說話,沒沒無聞的我說的話才有人會信、才有人會聽。
於是,隔天2014年4月19日,我與父親便上山尋找抱貓的獼猴,但是獼猴將幼貓視為自己的小孩般重視、呵護備至,我們在經歷3個多小時的努力跟多次失敗後,終於趁他戒心鬆懈時搶下了幼貓。
當我從搶下幼貓時,我看見獼猴驚慌的神色,第一時間牠不是攻擊我,是拉著我的褲子咧嘴、唇動不斷跟我示好表達臣服,希望我能將牠珍貴的孩子還給牠;當小貓在我背包裡發出叫聲,牠不斷四處張望尋找,一路跟著我、哀求我的神情,回到家後還不斷在我腦海裡無限重播。
大家看到獼猴手中的幼貓時充滿不捨、充滿憐憫,卻忘了是因為我們人類隨意棄養製造了流浪動物,貓媽媽才必須在野外的環境生下小貓。
壽山,是最早被記錄、描述有台灣獼猴存在的地方,這塊地是牠們在人類快速都市化以後僅存的家,而大家卻忘了這裡其實是台灣獼猴在都市中最後一塊棲地,牠卻必須和流浪貓狗一起共用這塊棲地。
在「猴抱貓」照片背後的原因我們了解多少?
壽山台灣獼猴並不是第一次抱貓(痛失愛子 母獼猴抱小貓當慰藉、群外雄猴與貓死嬰),但因現今網路發達、智慧型手機普及,猴抱貓事件非常迅速的傳播開來,大家在閱讀轉貼的片面資訊後就斷定獼猴可惡、該死,卻沒有人知道在每年生育季都會有這樣想育幼卻自己無法生育的雄猴抓小貓和松鼠來哺育,牠們沒有奶水,也不懂,雖然小心翼翼的呵護,幼體仍然會死亡。這些其實是自然中動物行為的一部份,當有雌猴產下嬰猴卻難產死亡或失蹤,社群內的雄猴也會接手抱著嬰猴。
台灣獼猴因常被媒體報導入侵民宅、搶奪食物及造成農損而惡名昭彰,負面觀感深植人心,所以當獼猴抱貓的消息傳出之後,許多人直接反應都是怪罪獼猴。
當獼猴手裡抓的是我們生活中很親近的「寵物」時,這件事更會被無限放大,台灣獼猴就成為罪無可赦的殘暴動物。
因而,在這段時間,為了不讓抱貓獼猴受到人類的誤解與傷害,我們陸續救下7隻幼貓,這些幼貓大多是體弱有疾病的個體,這樣的幼貓在野外的環境中的存活率本來就偏低,體內外寄生蟲的感染、失溫及營養不良等等原因都會導致幼貓死亡,牠們本來就是因為人類的棄養問題才會在山上誕生,人們卻不曾思索自然棲地的管理、流浪動物的節育及安置問題,僅一昧指責獼猴害死貓,將這隻獼猴稱為「慣犯」,希望將把牠送往動物園拘禁終身,更有人希望將他安樂死一勞永逸。
「愛則欲其生,恨則欲其死。」這就是人們對於生命的差別待遇。
「猴抱貓」事件引起關注
此次獼猴抱幼貓的事件雖然讓我們父女疲於奔命,卻意外地引起大家對於獼猴的好奇,許多愛護流浪動物的朋友理解獼猴的行為後,透過這次的事件加強宣導「領養不棄養」的概念。
也因為抱下來的幼貓太可愛太吸睛,我個人的Facebook版面開始有許多網友持續關心這個事件的後續以及貓咪們的情況,甚至還看到了生平從未看過的99+通知,網路電子媒體、平面媒體的相繼採訪也讓更多人了解獼猴抱幼貓背後的原因。忽然,我好像看見了一絲轉變的曙光。
為了維持關注的熱度,我開始籌辦給一般民眾參與的獼猴團(過去只針對大學生),透過解說以及實際跟獼猴的相處讓大家理解獼猴的生態、行為,破除過去從媒體對獼猴片面報導的負面印象。
「獼猴抱幼貓事件」所累積的網路關注度、媒體報導,為「台灣獼猴吱吱黨」做了鋪陳。但,當時的我整天腦子裡所想的都是如何吸引更多人來了解獼猴,卻還未有創立吱吱黨的想法,接下來接續而來的事件才是創立的觸發點跟抗爭的開端。
上週明明才說很少去特地聊「台灣獼猴吱吱黨」,沒想到一聊下去就是一個又一個落落長的故事啊!下週三,將和大家聊聊「台灣獼猴吱吱黨」的創立與抗爭。
想了解更多獼猴的大小事 ,歡迎到facebook粉絲頁「台灣獼猴吱吱黨 粉絲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